联系方式
公司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2168号
销售热线:0571-98765432
传真号码:0571-12345678
联 系 人:王刚 刘军
电子邮箱:boss@gmail.com
文章搜索
Ai时代我们还用思考吗?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11-07 09:13:41    文字:【】【】【

  天选团队每年艺术院校的毕业展总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央美毕业展上的《超级蜂巢》更是引起巨大争议。“一堆垃圾”“太敷衍”“半个世纪前就被国外玩烂了”“观念,炒作,伪艺术”“很有想法,但是不够美”普遍的负面评价,加之作者后面的解读和道歉,让事件继续发酵讨论。那么对于艺术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

  摘编《重返13岁的艺术思维课》第4课中的部分文字,例举著名的《泉》,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我会在一定条件下选YES。美的定义会随着地域传统、习惯以及时代潮流而变化。我认为艺术应该追求所在地域和所处时代的美。”

  “如果把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己的公开,应该就是抄袭或者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

  “有些作品的创作者吸收了别人的意见,准确地说,这种情况也不是他自己创作的。”

  “因为正如第3 课介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

  “虽说并非所有的画都必须技艺精湛,但再好的创意也需要相应的技巧才能成形。我认为最好是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还能表现出艺术家的独特个性。”

  “我听说画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画的大小。画越大,创作所需的时间越多,价值也就越高。”

  “可能也有的艺术可以用视觉以外的其他方式来欣赏,不过这种情况同时也需要视觉吧。”

  “第3 课介绍的《松林图屏风》就是通过想象画中没有的东西来品味的。我觉得这幅作品更应该用心品味,而不是用视觉。”

  “我去看过TeamLab的展览,感觉他们这种体验型艺术可以用全身去感受。”

  马塞尔·杜尚(1887—1968年)在30岁时公开的一件作品,名字叫作《泉》。英语原文是Fountain,接近“喷泉”的意思。

  2004年英国500 名专家投票选出的“20 世纪(对艺术领域) 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中,这件作品排在第1名(第2 名是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首先,请仔细观察作品,把你注意到的细节都说出来。然后再结合“你从哪里想到的?”(针对感受追问事实)“这让你想到了什么?”(针对事实追问感受),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我觉得这不是作者写的,应该是一个对这件作品没什么感情的人后来写上去的吧。”

  可是…… 怎么会有人把小便器当成作品,这也太怪异了。那么这个小便器是杜尚做的吗?

  不是,小便器也不是他做的,这只是街上随便哪个厕所里都有的男用小便器。要说杜尚作为创作者做了什么工作,他无非就是找来这个小便器,把它倒放在桌子上,在边上签上名字,再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泉》,仅此而已。

  发表《泉》时杜尚30 岁,作为艺术家已经获得了一定名声, 还在纽约某个展览担任执行委员。这是一个公开展览,只要支付6 美金参展费,谁都可以把作品拿来展示,不必经过审核。

  由于他还担任执行委员,所以就用了一个化名。因为他希望这件作品可以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会因为是执行委员的作品而被另眼看待。这就是作品上的签名是“R.MUTT”的原因。

  尽管参加此次公开展览无需经过审核,但这件作品最终还是未能得到展示。因为执行委员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小便器,不是艺术”,不应该拿到展览上展出。

  杜尚没有透露自己就是“R.MUTT”,而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看着其他执行委员的决定。

  后来,杜尚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开展览结束后,他突然把《泉》的照片刊登在自己与朋友一起创办的艺术杂志上。未能在展览上露面的《泉》通过这篇报道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所以,大家看到《泉》时感到震惊, 觉得“什么?这也叫艺术作品?!”, 这种反应完全正常。杜尚之所以公开这幅作品,正是有意要掀起舆论热潮。

  2018年,日本上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次以杜尚作品为核心的主题画展,展览的宣传海报上就用了《泉》的照片,把它当作主打展品来宣传。

  《泉》被放在一个齐腰高的白色台座上,外面罩着玻璃护罩,许多观众在这件作品前驻足观看。有的人就像要把它刻进自己的眼睛里一样,屈着腰把脸贴近了仔细看。也有的人绕着玻璃罩慢慢地转上一圈,从各个角度来欣赏。

  参观者们把作品的形态、质感、表面的细微划痕以及签名等都仔仔细细地看在眼里。

  “我选了最不可能有人喜欢的东西。除非有人口味格外奇特,否则应该没有谁会喜欢小便器吧。”

  正如前面介绍的,《泉》所使用的这个小便器并不是杜尚自己制作的,它的造型也谈不上很特别。杜尚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用黑笔潦草地签了个名,而且还是化名。

  虽然美术馆把它装进漂亮的玻璃柜,郑重其事地请大家来欣赏,但小便器终究还是小便器。

  请仔细比较一下我们最初看到《泉》的照片(上)和后来杜尚在杂志上刊登的照片(下),发现什么了吗?

  没错,这两个小便器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再仔细看看,你还会发现签名的笔触似乎也有些细微的差别。

  其实人们在上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看到的《泉》是一件“复制品”,收藏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杜尚为参加公开展览创作的《泉》,也就是后来刊登在杂志上的“原作”,还没来得及展出就不见了。所以,只有公开展览的执行委员等极少一部分人看到过第一件《泉》。

  可即便如此,杜尚又为什么要用一个不同形状的小便器来做复制品呢?毕竟找一个完全相同的小便器也不是什么难事。

  《泉》公开之后过了许久,直到1950 年,有一个叫詹尼斯的美术商想在自己位于曼哈顿的画廊举办的展览中展出《泉》,但正如前面说的,这件作品已经找不到了。

  杜尚(大概是)很爽快地答应了詹尼斯的请求,又签上了“R.MUTT”的名字。

  因此参观者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看到的核心展品,还有大家做输出式欣赏时看到的《泉》,甚至连选也不是杜尚本人选的。它只是一个毫无干系的美术商人在自由市场上淘来的二手小便器。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又开始觉得难以置信和气愤不已了吧。那么这是杜尚的恶作剧吗?

  其实不然。《泉》之所以被誉为“20 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它是杜尚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绽放出的“表现之花”, 而不是单纯的恶作剧。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领域,一件作品是不是杰作,取决于作品够不够精美和准确。换句话说, 最重要的是“能通过视觉欣赏”。正因为这个原因,能如实描绘世界的透视画法等才会备受推崇。

  进入20 世纪以后,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探索之根”。前面介绍的马蒂斯、毕加索和康定斯基等认为,绽放“表现之花”的过程中伸展出的“探索之根”才是艺术的核心。

  备注:《重返13岁的艺术思维课》作者讲述艺术思维有3个要素,他将艺术比作植物,三要素分别对应为地面上开的“表现之花”即作品。充满兴趣好奇心和疑问的艺术活动的源头“兴趣的种子”,作品诞生之前漫长的探索过程“探索之根”。

  不过他们仍将作品这个“表现之花”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说,他们的探索过程有一个前提,就是终究还是要落实为“能通过视觉欣赏的表现方式”。

  实际上,《泉》去除了所有通过视觉欣赏的要素。作品的原材料是小便器,根本谈不上美,而且肯定很多人既不想看它,也不想摸它。

  也就是说,《泉》将“表现之花”压缩到极致,极大地扩展了“探索之根”。可以说,杜尚凭借这件作品使艺术从“视觉”领域完全转移到了“思考”领域。

  请大家再来欣赏一下《泉》,只用眼睛进行输出式欣赏时,这件作品乏善可陈,如果改用大脑来欣赏,会不会发现一些能触发我们思考的启示呢?

  杜尚通过“属于自己的视角”,对艺术的一切常识提出了质疑。其中最令人困惑的常识就是“艺术应该追求美吗?”。

  杜尚没有对自己心中浮现的这个疑问视而不见,而是由此伸展出了“探索之根”。

  最终,他绽放出《泉》这朵“表现之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艺术可以用大脑来欣赏,而不只是用眼睛。

  马蒂斯打破了“如实描绘眼中的世界”的常识,毕加索打破了“用透视法表现真实”的常识,康定斯基打破了“描绘具象物”的常识,分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接下来,杜尚通过《泉》打破了一个之前从未有人怀疑过的根本性常识,那就是“艺术作品必须看上去是美的”,将艺术带入了“思考”的领域。

  杜尚打破了“艺术必须是视觉艺术”的常识,为之后的艺术带来了爆炸式扩展的可能性。

  Ai时代来,我们必须重返13岁。《重返13岁的艺术思维课》作者精心挑选6幅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并旁征博引,提炼出艺术思维的本质:以自己内在的兴趣为基础,用自己的视角理解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

  艺术思维才是成年人最应该重修的科目,幸好,艺术思维并不难得,那是人类天生的思维方式,重拾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天选

脚注信息

汇丰娱乐注册仿真花制造企业网站 Copyright(C)2019-2029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